|
自主創新引發顯示產業革命
北京中視中科力推激光顯示技術產業化
|
中國投影網 更新時間:2007-6-8 8:45:35
( 編輯:隨云 )
|
中國工程院院士許祖彥研究員講解激光顯示技術
5月25日,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上,首次推出120英寸全球最大屏幕激光電視。這款由北京中視中科光電技術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激光電視一亮相,便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觀眾們每每來到展臺前都被這超大屏幕和真實絢麗的色彩所吸引。專家介紹,其奧妙在于它一改傳統電視的燈光光源顯示,采取激光光源顯示。傳統顯示僅能覆蓋人眼識別色彩空間的33%,而激光顯示可達到90%以上。激光顯示技術將成為下一代主流顯示技術。
該款樣機也引起蒞臨展會領導們的備加關愛。李長春、劉淇等領導來到中視中科展臺前長時間駐足,詳細詢問了激光電視的各方面情況,并給予指導。
中視中科的實踐,標志著中國激光顯示技術產業化已經先于國際著名跨國公司的顯示企業展開。年內中視中科將推出激光電影放映機,該產品全球唯一,中視中科大屏幕激光媒體平臺也將出現在人們的身邊。
中國激光顯示技術與世界同步
我國激光顯示技術可追溯到國家“八五”計劃,是歷經3個五年計劃“十年磨一劍”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在國家863計劃、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長期支持下,我國在人工非線性光學晶體、全固態激光器件以及半導體泵浦耦合技術等方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激光光源具有高的色飽和度和波長豐富的特點,可以完美解決顯示技術的顏色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許祖彥研究員從顯示技術發展史的高度敏銳地判斷激光顯示技術將成為下一代的顯示技術,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因此,許祖彥院士在國內眾多同行對這一判斷還存在懷疑的情況下,聯合陳創天院士共同研發高功率紅綠藍三基色激光器,并于2002年在國內率先實現紅綠藍三基色激光瓦級輸出,并合成白光用于激光顯示首次實驗;2005年,在時任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院長曹健林的大力支持下,在許祖彥院士指導下,組織優勢研究單位開展了激光顯示技術的研究,克服了一系列技術難關,成功研發出60英寸、84英寸和140英寸一系列激光顯示原理樣機。2006年中科院光電研究院自籌經費開展激光顯示工程機的研制,成功邁出工程化的一步。并通過中國科學院與信息產業部聯合科技成果鑒定“總體技術國際先進,色域覆蓋率等關鍵技術國際領先”。
通過多年積累,中國在激光全色顯示技術領域擁有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鏈。特別是在全固態三基色激光、激光顯示等關鍵器件和技術方面均有自己的專利保護,具備在該領域實現產業化重大突破的良好基礎。有關激光顯示方面的國際專利目前世界上現有100余項專利,中國持有48項專利(中科院系統的專利占有率達75%%)。涉及到激光顯示的主要關鍵環節,在激光器件、勻場、消相干和整機技術占有優勢。
“我們擁有的大色域激光顯示核心專利,幾乎覆蓋了大色域激光顯示技術最基礎的部分。”許祖彥院士向記者表示,“全世界任何公司,如果想把大色域的激光顯示產品打入中國,都必須要向中國交納專利使用費。”
“民族使命感,激發我們做激光顯示”
“民族使命感,激發我們做激光顯示”。北京中視中科光電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賈中達談到與激光顯示結緣時,非常感慨,“其實短期內哪件事都比這件事效益來得快。但是我這個年齡的人骨子里都是民族責任感、使命感,看到國家產業受制于人,熱火朝天的工作,最終還是給別人掙錢,真是痛心。我們接過許院士激光顯示技術的接力棒。既不能讓這么優秀的科研成果束之高閣,也不能在產業化過程中落后國外半步。通過積極布局下一代顯示技術,有望結束我國前三代顯示技術‘無核之痛’的尷尬。”
2006年8月,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與社會資本合作成立北京中視中科光電技術有限公司,致力于推動激光顯示技術的產業化。在短短的半年時間內,中視中科取得了不少喜人的成績。2006年12月,成為“十一五”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的承擔單位;2007年5月激光顯示產業化示范基地落成中關村高科技園區;隨后中視中科全球首創的120英寸激光電視亮相北京科博會,被媒體評為本屆科博會之星。
中視中科光電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翟強對激光顯示產業充滿希望:“我國在激光顯示技術研究領域處于全球領先地位,這就給了我們一個率先提出激光大色域全色顯示產業標準的機會。未來我們的民族企業通過專利交換、市場交換,將大大降低進入全球市場的成本。”
產業更新換代步伐逼近,緊迫感凸現
“激光顯示”是繼黑白顯示、標準彩色顯示和數字顯示后的第四代顯示技術。它將為顯示行業帶來一場革命。激光顯示技術使用激光為光源,充分利用激光波長可選擇性和高光譜亮度的特點,使顯示圖像具有更大的色域表現空間。其色域覆蓋率為熒光、液晶顯示的3倍以上,色彩飽和度為傳統顯示的100倍以上,實現最完美的色彩還原能力。激光全色顯示將在公共信息大屏幕、激光電視、數碼影院、家庭影院、車載顯示、游戲顯示、手機移動顯示以及個性化頭盔顯示系統等領域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廣闊的市場應用前景。中視中科的首席科學家許祖彥院士表示,“激光全色顯示技術將是未來顯示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電視機、電腦顯示器、投影設備及其他顯示產品等電子顯示終端作為信息社會信息鏈的人機界面終端,是電子信息產業中的關鍵戰略,是各國重點發展的高技術基礎產業。新一代電子視像核心技術的研發則是各國競爭的焦點,為保證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中國必須加入到產業核心技術的競爭中來。
據了解,2007年1月美國國際消費電子展中,SONY、三菱電氣隆重推出的激光電視樣機,引起行業與媒體的高度關注與重視。美國國際消費電子展是全球消費電子產品、數碼產品的風向標,參展商一般都是在電子產品及數碼產品方面舉足輕重的制造商與技術研發機構,展覽會則成為展示最新技術、推介最新產品的最前沿陣地。
這次電子展中SONY展出的55英寸、三菱電氣展出的40英寸的激光電視樣機是一個有著特別意義的事件。回顧既往這些跨國企業新產品上市的一般規律,跨國企業的新技術、新產品出現在消費電子展的展臺上之后的兩年內將出現在歐、美、日等消費前沿國家的貨架之上。因此,可以預見,2008年前后激光電視產品將正式推向消費類市場。如今,SONY、三菱電氣這兩個顯示領域的龐然大物正式在國際消費電子展中“亮劍”暗示著產業化的腳步已經悄然邁出。
業界流傳這樣的一個看法:三流企業作產品、二流企業做品牌、一流企業作標準。針對下一代大色域顯示時代,索尼開發了xvYCC標準,并以日本行業協會JEITA的名義向國際電工委員會提交該項色彩范圍標準。2006年1月國際電工委員會(IEC)認可并發布了“xvY鄄CC”色彩范圍國際標準,由于其動態影像色彩再現能力遠遠超越傳統CRT顯像管電視機再現的“sRGB”標準色彩范圍內容,因此,被廣泛認同為全新的下一代標準。索尼公司悄然布局大色域顯示時代戰略已一覽無余。
歷史上標準和核心技術知識產權的缺失已經使我國企業蒙受了巨大經濟損失。例如: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宣布,從2007年3月1日起,美國國內禁止銷售模擬電視,所售電視必須符合美國先進電視系統委員會數字電視標準的技術規范。對于中國企業來說,要符合美國的技術規范,就必須安裝符合標準的數字電視模塊,其中含有多項美國專利,我國的數字電視要進入美國市場,就必須交納巨額專利費。如果參照美國先進電視系統委員會對韓國每臺數字電視20—30美元標準計算,中國彩電企業每年將支付約10億美元的費用。
“目前中視中科擁有激光顯示的核心專利、產業化的步伐也率先展開,”賈中達董事長向記者展望,“未來我們將會有一系列與原理、技術、工藝相關的專利產生,形成完整的激光顯示專利池。通過領先的產業化實踐,最終完成大色域激光顯示技術規范和產業標準,完成從產品競爭到品牌競爭再到專利競爭的發展道路”。
搭建全球視野下的中國產業聯盟
我國歷經了CRT電視大發展的鼎盛時期,成為電視制造的世界工廠后,積累了優秀研發營銷隊伍、規模化生產能力、強勢的國內品牌與渠道。利用這些優勢資源,有力地轉化為對下一代顯示技術的支持,將大大促進我們在下一代顯示技術領域的前導地位。
面對跨國公司的挑戰,我們的企業怎樣才能提早進入戰斗狀態,才能應對激光顯示的“新戰役”?翟強認為,政府支持是關鍵,業界間的產業聯盟是當務之急。顯示產業是一個非常大的產業,激光顯示產業鏈非常長。從半導體芯片的研發生產、半導體激光器的研發生產再到激光電視的研發生產,這些會波及到微電子、光機電、白色家電、黑色家電多個領域。我們應該高瞻遠矚,提早看清“下一代”發展趨勢,現在就開始在產品技術、工藝、用戶需求等方面逐步投入進行研發。不斷積累自有知識產權,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和技術體系。行業內企業只有通過組織技術與知識產權的聯盟,相互扶持才能應對強大的國際跨國企業的挑戰。
2007年5月,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中視中科以開放的態度與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共同研討“激光顯示技術與產業化聯盟”,聯合電子視像行業上下游企業,完善下一代顯示技術產業鏈,為我國顯示產業的創新發展貢獻一點綿薄之力。翟總說:“目前,國內一些顯示企業已經覺醒,愿意同我們一道推進激光顯示技術產業化,并同我們建立了產業聯盟。同時,我們期待有更多的顯示企業投入聯盟。”
中視中科以承載激光顯示技術產業化為己任,克服資金、人員等多方面困難,在努力進行新產品開發的同時,積極開拓市場。目前,中視中科在北京永豐國家新材料產業化基地投資建設了面積2200平方米的激光顯示產業化示范基地,設計年產激光數字放映機200臺、激光大屏幕顯示墻模塊3000個;中視中科年內準備著手建設世界首家激光數字電影示范影院,對激光數字放映設備進行商業化檢驗;此外,積極與國內相關企業聯絡,建立了良好的溝通渠道,致力于技術研發、標準研究、產業化推廣,共同迎接激光顯示產業化的到來。
更多相關:
投影機
|
文章來源:中國投影網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