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51屆CES展
正在美國拉斯維加斯如火如荼地進行
眾多中國科技品牌巨頭攜
AI、5G、量子點、移動支付
互聯網大數據等前沿科技亮相
其中,“大國品牌”TCL本次參展規模氣勢恢宏
攜旗下多款電視新品及通訊終端產品亮相
向全球消費者展現來自中國品牌的科技創新力量
受到權威媒體和觀展消費者的高度評價
贏占成熟北美市場,TCL全球化成果再攀新高
1月8日,TCL集團公布四季度業績數據
2017年LCD電視產品銷量為 2,377.4萬臺,同比增長 15.9%;智能網絡電視銷量為 1,512.7萬臺,同比增長34.8%。其中,四季度彩電銷量達到 729.8萬臺,同比增長 30.4%;智能網絡電視銷量 488.7萬臺,同比大增 52.4%,顯示中高端產品銷售占比進一步優化。2017年TCL北美市場表現搶眼,銷量同比大幅提升 131.5%。截至2017年11月,TCL電視北美市場占有率達 9.1%。
“TCL集團董事長、CEO李東生對未來信心十足,預言2018年TCL在北美市場將繼續保持增長。”
亮眼數據映射TCL深耕美國市場功力
TCL北美市場渠道布局發展趨勢
作為最早進軍海外市場的中國企業之一
TCL能夠占領北美市場,除了自身產品過硬外
在工廠建設、渠道開拓以及品牌推廣等方面
其實力都可圈可點
憑借輻射北美和中美市場的墨西哥工廠
以及在Target、 Costco、Amazon
Sam’s Club、Best Buy和Walmart等
北美主流渠道超過10000家門店的入駐
TCL在全球最大的發達經濟體市場中站穩腳根
并向領先的國際企業發起強烈進攻
對于目前的全球化進程李東生表示樂觀:“2017年TCL產品技術水平大幅提升,與國際領先水平同步;在北美市場超額完成銷量目標,中國市場、拉美市場保持良好增長態勢。此外,TCL在中東和非洲市場、歐洲市場以及俄羅斯市場潛力巨大。按照這個趨勢,我們有信心在未來做得更好!
除了市場對TCL的認可之外
北美地區消費者沉淀下來的良好口碑
也讓TCL品牌全球化平添了堅實的“粉絲基礎”
CES2018開展前
全球領先的科技新聞網站CNET給予
TCL電視產品“P series Roku TV”
8.6分超高分評價
體現了TCL電視產品扎實的
創新科技實力和引領行業的優質產品力
TCL電視產品力獲得CNET給予高分評價
另外,在最近一次針對北美用戶的TCL產品“凈推薦值”調查中,覆蓋了10%的S4系列產品用戶和20%的P6系列產品用戶,在“您是否愿意向您的朋友或親人推薦TCL的電視產品?”的問題反饋中,有95%的P6用戶和87%的S4用戶愿意推薦TCL的產品。美國消費者對TCL產品的肯定是對其產品策略最有力的回應。
專注創新技術布局 TCL贏得全球化發展先機
TCL本次CES展出三大系列電視新品
針對不同的消費人群,從洞察用戶真實需求出發
精心打造滿足消費者需求的設計和功能
延續了TCL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的理念
這些產品涵蓋了量子點顯示技術、曲面全面屏
極致超薄、全生態HDR、
高端工藝美學設計等創新亮點
CES2018 TCL QLED TV展區
分割線 箭頭 動態
自2008年亮相CES主展廳以來
從3D電視、4K電視、
互聯網電視到量子點電視
曲面電視、人工智能電視……
TCL一路扎實創新
用實力成為CES展上的中國智造主角
實現從追趕到超越
TCL XESS私人影院系列產品展臺
TCL是國內最早在互聯網電視及運營服務布局的企業
經過多年創新,TCL積極促進
中國彩電行業從傳統廣播電視到互聯網電視
從互聯網電視到智能電視的變革
2017年TCL在國內推出了AI電視
未來TCL也將持續深挖AI的應用場景
逐步實現海外布局
在AI新生態下為用戶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
全新一代TCL人工智能小T
在主導產品中的廣泛應用
已經實現高質量的
圖像識別,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
視頻理解,語義分析等功能
助力實現人機智能互動體驗
李東生表示,“智能和互聯網應用,特別是人工智能,是未來技術發展的方向。將人工智能技術,嵌入到各個終端產品當中,用互聯網、大數據支撐企業的發展,這是TCL產品創新的兩個重點領域。另外提升工業能力方面,在響應‘中國制造2025’的政府倡導之際,TCL已經在主要產業生產工廠開始了新一輪的智能制造升級,其中華星光電已經開始新一輪智能化管理的升級。我們將把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作為持續提高競爭力的最關鍵工作之一。”
50年來,CES一直是
創新企業和開創性技術的試驗場
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
布局未來技術顯得愈加重要
在李東生看來:
TCL產品能夠在市場上建立領先地位
得益于其核心顯示技術和
智能開發與應用領域較為完整的布局
李東生表示:現在企業經營要由此前“我能做到什么樣”向“未來行業會變成什么樣”轉變,倒推企業在某一階段應該擁有的能力,以此來保證TCL在技術研發、產品布局、工業制造、品牌體驗等方面的競爭力。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TCL,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若有任何疑問,請與本文作者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