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與文明同行。人類生存和發展從來就離不開對“光”的利用和開發,人類的文明史是一部利用和開發“光資源”的歷史。而其中,對光源的開發與利用成為了人類文明演進的重要助推器。
在航空工業上電舉行的“固態激光應用趨勢”報告會上,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藍光LED與藍色激光二極管發明人中村修二教授應中航國畫邀請,作了題為《藍色激光二極管的發明及未來激光照明》的報告,與我們分享了激光光源的發展歷史和廣泛的應用前景!
演講中,他分享了自己的學習和工作經歷及開發藍色LED的過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他征得了當時日本日亞化學企業負責人的同意,從1989年開始采用GaN材料研制藍光LED,通過三年的研究,1991年開發出了藍色LED產品,2014年他憑借該科技成果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中村修二教授2005年加入美國籍,在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繼續進行新光源的研究,2010年成功研制出基于半極性氮化鎵的藍色激光二極管,以此將人類帶入固態激光照明時代。相比藍光LED,藍色激光二極管的能源密度更高,可以極大地降低照明的成本。目前,藍色激光二極管已經在顯示、AR/VR眼鏡、汽車照明等領域廣泛使用!
現場觀眾積極提問,與中村修二教授交流互動
會上,中村修二教授就激光照明技術發展與參會技術人員進行了問答式的深入交流,現場氣氛熱烈。中村修二教授表示,目前他正在對藍色激光二極管進行改進,預計在不久的將來,藍色激光二極管的價格將與LED相同,就他所研究的領域來看,10年后,激光照明很可能會代替現在的LED照明,而且目前也沒有更好的光源能超越藍色激光二極管,他深信激光照明必將有光明的前景。此外,中村修二還介紹了藍色激光二極管在通信、雷達等領域的應用情況
中村修二教授參觀國畫展廳,深入交流激光產業技術
中村修二教授與中航國畫董事長蒲毅、總經理錢仕良在國畫展廳前合影
一代光源影響一代產業重構,我公司利用照明優勢技術,加大新光源技術的研究和投入力度,實現固態激光照明與顯示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在產業升級發展中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公司在激光顯示、激光照明、激光通信與激光雷達等領域持續開展深入研究,致力于突破鏡頭、復雜光機模組、熒光陶瓷及高速光通信芯片等關鍵設計難點,打造自主可控的核心研發能力。激光顯示已經取得了產業化成果。在前不久舉行的第二十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公司即以以“光源與文明同行”為主題,全面展示公司近年來在激光產業上的探索與成績!
激光是20世紀以來繼核能、電腦、半導體之后,人類的又一重大發明,被稱為“最鋒利的刀”、“最準的尺”、“最亮的光”,201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也頒布給了從事激光相關科研的科學家。此次交流活動是雙方就激光產業的技術和未來發展方向進行的一次深入的研討,也是對新光源發明者的致敬!
閔行區經委高新技術促進中心、上海市閔行區七寶鎮科技信息辦等閔行區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及兄弟單位相關專家也參加了此次報告會!
中村修二簡介
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1954年5月22日出生于日本伊方町,畢業于日本德島大學,日裔美籍電子工程學家,美國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學院材料系教授。中村修二于1993年在日本日亞化學工業株式會社(Nichia Corporation)就職期間,基于GaN開發了高亮度藍色LED,從而廣為人知。當時,開發一種藍色LED被認為是不可能的,此前的20年間只有紅色和綠色LED。2014年10月7日,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因發明“高效藍色發光二極管”而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國畫,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若有任何疑問,請與本文作者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