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財經報道,50寸4K電視僅售1799元,65寸才賣2999元,要知道在“618”活動期間,蘇寧65寸彩電最低售價也是2999元。賣場銷售人員直言,照這樣下去賣一臺虧一臺,根本沒利潤。
國內彩電市場空前慘烈的價格大戰,半數彩電品牌已經在1%凈利率的虧損邊緣,據公開數據,2018年上半年,海信電器凈利率為2.48%、四川長虹凈利率為0.44%、TCL集團凈利率為3.01%,看來小米雷總在發布會上說的自家產品毛利不超過5%所言不虛。價格被壓得如此之低,消費者自然暗爽,不過苦的還是這些渠道商,沒了利潤,市場拓展沒動力。
硬件免費,軟件及內容收費的玩法行不通
早在2013年,以樂視和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憑借軟件補貼硬件的打法進入市場,將價格拉至冰點,希望以量取勝,雖然對傳統電視廠家有一定影響,但是,如今回過頭來看,互聯網公司擅長低價走量的玩法主要還是集中在低端產品,這對于中高端電視的沖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中高端機型才是電視廠家最重要的利潤來源。
低端價格踩踏中高端供給不足
人民群眾對于大尺寸顯示畫面的需求,與傳統彩電廠商中高端產品供給不足的矛盾才是彩電行業最根本的矛盾。液晶電視發展了這么多年,成本很透明,液晶面板成本占總成本的70%左右,在低端產品上消費者選擇的余地很大,但是中高端的產品供應品牌明顯不足。液晶面板常年受制于日韓,為了獲取更高的利潤,掌握定價權的上游面板廠自然不愿意放大產能。這也是部分廠家都開始開辟新的產品線——激光電視的原因。
同質化的市場更需要新產品新體驗
激光電視被稱作“第四代顯示技術”,其畫面大、色域廣、亮度高等優勢,可以作為70英寸以上市場的有力補充。隨著技術進步,激光電視的顯示效果已經不輸液晶電視。
激光電視上游方案商深圳市金研微科技有限公司提到:液晶電視時代,我們因為屏幕的供給受制于人,但是到激光顯示興起的今天,中國企業在激光電視領域已有完整的產業布局,能夠做到自給自足,充分掌握定價權,未來我們將會彎道超車。
文章來源:中國投影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